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星空新闻中心 > 媒体通稿

星空体育官网建州70周年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③社会事业成就辉煌

  星空体育官网今天(2)日,“感恩奋进新甘孜•同心共筑中国梦”甘孜州建州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社会事业展篇”举行。发布会邀请了州教育体育局教工委、州卫生健康委、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州人才交流酒业服务局、州科技局、州民政局、州医保局相关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建州70年来甘孜州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建州70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带领甘孜教育人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教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介绍70年来甘孜教育发生的变化。

  全州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上予以优先保障。

  2011年出台了《甘孜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甘孜州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意见》《甘孜州关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见》;

  在建立机制的同时,大力度推进政策的落地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成逐年增长趋势,2017年 45.2 亿;2018年53.44亿元;2019年54亿元;全面夯实了教育持续、稳步、跨越发展基础。

  在校生人数从1950的3227人发展到目前的23.47万人,增加了23.14万人。

  专任教师人数从1950年的112人发展到目前的1.37万人,增加了1.36万人。

  教育基础设施从1950年基本属于空白,发展到目前学校占地面积达到63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到316.1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达到125.20万平方米、生活用房面积达到162.6万平方米,其他用房面积到达28.36万平方米。全州各级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校成为当地“最美建筑”。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9年高考、中考录取率分别达90.3%、96.4%。2012年实现了清华大学录取率零的突破,2018年我州3名学子同时考进清华、北大校园,是建州以来的首次,在全州教育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

  公办免费学前教育办学体系基本形成。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31%,超过了省定学前教育入园率85%的目标。

  均衡义务教育办学体系逐步完善。2000年全州完成扫盲目标;2005年全州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目标;2010年全州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2018年全州18个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其中15个县(市)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今年将全域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2019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8%;初中学生入学率98.78%;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以上。

  集中优质高中教育办学体系初步形成。以示范性高中为引领,以高中教育改革为抓手,以提档扩容为基础,进一步扩大载生量,提高普通高中普及率。2019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13%。

  “两元一体”中职教育办学体系全面形成。以州内本土中职办学和藏区9+3内地就读相结合,形成两元一体中职教育办学,2019年职普比达到1:1,就读“9+3”中职学生与州内中职学校在校学生规模1:1。

  公办免费特殊教育办学体系稳步推进。目前有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181人。

  高等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四川民族学院新校区和甘孜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甘孜州职业技术学院力争2021年秋季实现招生。

  截至目前,全州已经建成学前教育普及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特殊教育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国民教育办学体系。

  推行双语教育。全州积极构建一、二类模式并重并举并存的藏汉双语教学体系,让更多农牧区孩子接受双语教育。截止目前全州开展双语教学中小学校373所,双语教学的中小学生达138792人,双语专任教师7392人 。

  推行文化育人。围绕创建“一县一主题”文化,“一校一品”文化,“爱国、守法、感恩”文化及高品质的“植入式”文化,提升校舍建设标准化、常规管理精细化、教育教学优质化、保障服务人性化水平。

  创新规模集中办学模式,突出集中规模办学理念,规模集中办学学校共有105所,占全州中小学校总数的25%;集中学生12.88万人,占全州中小学生的71.7%。

  创新远程网络教学模式。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和“三全两高一大”信息化建设总目标,累计投入4亿元搭建了“123”甘孜智慧教育架构,全州“校校通”覆盖率达到91.74%,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00%,搭建了集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于一体的甘孜智慧教育云平台,全州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注册数达13000余人,远程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使用率达96.3%;全州开展“高中直播式、初中录播式、小学植入式、幼儿园观摩式”四种远程网络教学模式和本土初中直播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教育信息化“高端方式”解决“短板问题”、“整合统筹”结合“各级发力”的甘孜智慧教育建设经验。2017年底,甘孜州同时获得《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民族地区与内地教育同步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省级优秀试点;2015年,四川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在甘孜州召开;2016年,全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在甘孜州召开。全国各地和省内各兄弟市(州)到州考察学习信息化建设经验达30余次。2017年至今还在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吉林延边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贵州黔西南全国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交流会上作经验交流。

  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在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基础上,201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一免一补”免费学前教育计划,2015年启动实施普通高中“两免一补”教育计划和中职教育“一免一补”政策,全面构建起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广覆盖、保基本”的15年免费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包吃、包住、包学习“三包”经费分级承担机制,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入园入学机会。同时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政策体系“应免尽免”“应助尽助”。兑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2016年投入达到5.63亿元,2017年投入达到6.04亿元,2018年投入达到6亿元,2019年投入达到7.16亿元。十五年免费教育和资助政策惠及全州所有贫困家庭,为全州教育扶贫、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自2009年,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以来,全州共输送“9+3”免费中职学生18225人,已有14282人学成毕业,在校学生3943人。已毕业的学生中考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有1930人,应征入伍的有603人,有2000余人升入高职院校,有800余人在内地稳定就业,超过7000名学生通过就读“9+3”实现了稳定就业和个人及家庭的脱贫,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弥补了甘孜州职业教育薄弱的缺陷。

  总的来说,70年教育发展,波澜壮阔,甘孜教育实现了从落后匮乏到全面普及基本均衡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跨越,实现了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的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民生大幅改善,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教育质量大力提高,教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交出了一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建州70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代又一代甘孜卫生健康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甘孜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州人均期望寿命增长到2019年底的74.9岁;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8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37‰,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全州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一)全州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倍增。据州统计局资料,1950年,康区仅有医疗机构2个(州医院、麻风病院),普通病房15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0.029张,医务人员19人,平均每千人有医药卫生人员0.037人。70年来,国家和省州逐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仅“十二五”和“十三五”期就累计投入资金近40亿元,完成州人民医院第二医疗区建设,向全州人民如期兑现“再建一个州医院”的承诺,完成18个县(市)人民医院、18个县(市)中藏医院、334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2228个村卫生室改扩建,州、县、乡(镇)、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全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群众就医条件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截止目前,全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825家,比建州初增长1412.5倍;医疗机构床位数5381张,比建州初增长358.73倍;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775人,比建州初增长356.58倍。18个县(市)全部实现了乡乡有达标卫生院,1360个贫困村村村有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

  (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州建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医疗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结合甘孜地域特点,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进程,大力发展远程医疗,近年来,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05亿元,搭建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学、远程医疗协同管理平台等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农牧区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先后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关系,通过州远程医学中心及18个县医院远程医学分站点建设,实现省-州-县-乡镇四级远程医疗全覆盖,自远程医疗系统建立至今,全州已有60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累计开展远程会诊咨询服务5100余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甘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大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

  (三)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研究生学历30人、大学本科学历1947人、专科学历3805人。通过举办医师考前培训和“传帮带”培训,2019年执业(助理)医师通过287人,考试通过率由以前的3%上升至19%。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医疗卫生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与激励力度。州卫生健康委向州委州政府推荐并获批表彰先进集体30个、先进个人100个;向省卫生健康委推荐并获批表彰基层卫生优秀人才129名、发放奖励基金258万元,通过省、州医疗卫生人才激励平台,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根植甘孜、扎根基层。

  (四)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明显。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特别是在广东省、深圳市和省卫生健康委的关心支持下,省内外对口支援地区倾情倾心倾力帮助甘孜提升医疗卫生机构“造血”能力,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援助甘孜,为甘孜打造了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2018年以来,省内外对口支援地区选派1642名医疗卫生管理和技术骨干到甘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精准帮扶指导,签订师带徒协议3781人对,开展培训12718人次,全州医疗水平提升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全州受援机构派出骨干医务人员到内地支援单位进修学习544人次,受援人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五)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甘孜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藏医药事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中藏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孜州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等政策性文件。截至目前,全州有州级藏医院1个,县级中藏医院(民族医院)18个(其中“二甲”14家、“二乙”5家),藏医药研究所3家;编制床位1154张,每千人口拥有中藏医类床位数0.96张、中藏医执业(助理)医师数0.75人;完成151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基层中藏医药服务量达到38%以上,群众对中藏医药服务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全州有国家和省、州级民族重点专病专科51个;培养国家级和省级中医学科带头人15名;建设名老中藏医药传承工作室3个,415名民间藏医获得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证书,一批特色优势明显、诊疗水平较高的专科(专病)已基本形成,2006年“甘孜州南派藏医药”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虫病是甘孜州发病率高、对经济社会和身体健康危害大的重点地方病。据2012年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全州人群患病率达1.72%,受威胁人口高达80.5万人,石渠县尤为严重,个别乡镇包虫病发病率一度接近15%,患病人数占全省包虫病患者的45%以上。2015年11月,国家启动了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甘孜州同时启动了以石渠县为重点的全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2017年,探索出的“两抓四管六结合”石渠模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其经验做法在西藏自治区、四川藏区和青海玉树、果洛州复制推广,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专家广泛关注。2015年启动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以来,全州共B超筛查102.3万人,目标人群筛查覆盖率97.87%,手术治疗2098人,现有9170名病人正在接受免费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覆盖各类人群340万人次,包虫病防治总体知晓率达84.74%,人群患病率由2012年的1.72%下降到2019年的0.94%;6--12岁儿童新病人检出率从2014年0.13%下降到2019年0.01%,犬感染率从2014年的2.76%下降到2019年的1.39%,呈现出“一升三降”的良好态势。今年8月,石渠县包虫病防治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终期评估。

  甘孜州传染病病种多、分布广、危害重,国家40种法定传染病报告30种,其中有20种是全州常见病和多发病。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着力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8个县(市)疾控中心编制全部增至30个,全州疾控机构编制由原来的461个增编至626个,18个县(市)疾控中心全部达到“二乙”标准,州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三乙”。全州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由50年代2479.48/10万下降到2019年697.55/10万。疫苗接种率稳步提高,针对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以来一直维持无脊灰状态,无白喉报告,麻疹发病率从1959年2172.86/10万下降到2018年0.25/10万(2019年无报告)。连续8年未发生人间鼠疫疫情。结核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艾滋病疫情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甘孜州卫生健康委坚持将健康扶贫作为卫生健康“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两保三救助三基金”等政策,实行财政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保障问题,全州卫生扶贫基金共筹集资金13449.52万元,累计支出9969.8万元救助7.2216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救助比例从2016年的71.4%提高到96%,人均自付费用从2016年的2508元下降到2019年的140元,个人支付占比严格控制在5%以内,健康扶贫取得良好成效。

  (一)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形成。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实现“基层首诊、上下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目标,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2019年5月,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订合作办医协议,11月华西医院正式进驻州人民医院,全面开启领办托管新模式。自领办托管以来,华西甘孜医院在带队伍、促发展、抗击疫情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得荣、德格、色达3县人民医院与成都市三甲医院建立深度托管关系,新龙县人民医院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办医协议,泸州市人民医院与稻城县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办医协议。同步加快县域内医共体建设,色达、甘孜县人民医院先后与翁达镇、查龙镇中心卫生院组建县域医共体,2019年8月被纳入国家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加力推进专科联盟和网络医院建设,州人民医院先后与18个县(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儿科等11个学科专科联盟;与德格宗萨藏医院组建医医联体。2018年启动甘孜州网络医院建设,完成对海螺沟景区医院、石渠县23个、色达县17个基层医疗机构网络协诊系统建设,远程协诊惠及边远地区群众,减轻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近年来,我州医疗机构门急诊医疗服务量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急诊医疗服务量从2002年的113.48万人次提高到153.42万人次。

  (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州、县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同步建立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医保补偿、财政补助以及医院加强内控降低运行成本“三合一”补偿机制。加力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州人民医院、州藏医院书记、院长分设。州级医院及康定、乡城、甘孜等县(市)医院加快制定落实《医院章程》,逐步形成以章程为引领、科学合理的医院运行和治理机制,提升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出台《甘孜州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甘孜州公益二类医疗机构员额制管理试行办法》,核定州人民医院备案编制700名、州藏医院40名、卫校附院60名,泸定、炉霍、道孚、丹巴等县医疗机构获批员额编制。探索推进具备条件的公益一类医疗机构(妇幼计生机构和中藏医院)参照实行员额备案管理。在泸定、巴塘2县人民医院试点推进薪酬制度改革。

  (三)建立高效运行医保制度。坚持药品、疫苗、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试剂、器械设备“五位一体”省级集中上网阳光采购机制,全州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上网分类采购率达100%,州级和泸定、康定两县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全覆盖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规定。全州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已实施的第一、二批集采药品平均降幅53%,其中阿莫西林胶囊最高降幅达92.6%。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标准由2009年的15元提高至70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4类47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截至目前,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11.52万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3.2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1.94%;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1.21%;组建家庭医生团队761个,常住人口签约数为87.75万人,常住人口签约率73.36%,其中:重点人群签约15.04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74.44%。

  (二)妇幼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建州初期,甘孜没有妇幼保健机构,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婴儿、产妇死亡率极高。70年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项目不断增多,各项工作不断规范,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妇幼健康事业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州19家妇幼保健机构均达到“二乙”水平,其中州妇幼计生中心和炉霍县妇计中心达到“二甲”水平。妇幼健康工作逐步扩展到覆盖妇女儿童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有效防治,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大幅提高,达95.59%,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持续向好,出生缺陷防治成效明显,妇幼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三)建设健康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创建、病媒生物防治、健康教育、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等工作成效显著,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6个,省级卫生县城6个,省级卫生城市1个,国家卫生乡镇5个,省级卫生乡镇201个,省级卫生村1235个。

  成功应对“11·22”康定地震、“11·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等重大自然灾害,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面前,全州卫生健康系统担当使命、临危不惧、超常付出,以严的举措、实的行动,强力推进全州疫情防控。第一时间设置并公布州县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储备专用病房、床位,储备州县乡三级后备医院54家、后备床位753张,做到“宁可床等人,不可人等床”,保障救治所需。针对疫情发展趋势,660余名省州县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在道孚一线参与救治防控工作,在道孚县紧急改建定点医院3个(含方舱医院1个)、负压病房2间,在炉霍县、稻城县紧急建设片区中心负压实验室2个,全力提升防控实效。积极协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省疾控中心、成都市疾控中心等机构会同州疾控中心、州人民医院、炉霍县疾控中心加强核酸检测,实现最短时间内“应检尽检、应查尽查”,最大限度发现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有效阻断疫情蔓延。道孚县前线个采样小组全面排查采样,累计采样检测10507人,主动发现占比达确诊病例总数80.8%。全面落实“四集中一远程”救治原则,采取中医结合方式全力救治病员,多次邀请上级专家运用5G网络开展远程会诊,院内随时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力争为每一位患者确定最优化治疗方案。危急时刻,甘孜州卫生健康委主动协调雅安市和青海省玉树州卫生健康委,先后借用2辆负压救护车转运患者,有效降低院感风险。3月19日,78名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住院病例“清零”;整个治疗活动实现了高原病人救治“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星空体育官网,医疗事件“零发生”及病员医疗费用“零自付”。

  70年光景,70年变迁,甘孜州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欣欣向荣的巨大变化。甘孜文化、广电事业作为社会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作为先导产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一代又一代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甘孜州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区、康定情歌的故乡星空体育官网、格萨尔王的故里、川藏“茶马古道”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州,建州70周年来文化事业硕果累累。

  (一)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星空体育官网。一是文化遗产保护级别和规模得到极大提升。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50处(其中:国家级18处、省级71处);还有世界级非遗项目四项(“格萨尔”“藏戏”“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 “藏医药浴法”),国

  家级非遗项24项、省级非遗项目61项。目前我州的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以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已从建州前的一无所有已发展到位列四川省第一。二是文化传承发展和交流传播成果斐然。甘孜石渠唐蕃石刻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丹巴古碉楼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启动甘孜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成了全藏区最大的歌舞数据库,建成5所州县国有博物馆、80余个乡村微型博物馆。开展了建州以来首届甘孜州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选拔大赛系列活动,首次启动了康巴文化(甘孜)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创建。完成多部非遗记录片拍摄,制作、展播,非遗项目经常性在国内外交流、展示和传播。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性建设力度空前。投入2.6亿元对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保护,建成5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并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全面启动了《大藏经》复刻、格萨尔展览馆、数字印经院、雕版印刷博物馆等康巴文化传承保护四大工程。

  (二)文化艺术创作推陈出新。一是群众文艺持续繁荣。建州以来,承办省、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100余场,创作精品群众文艺作品5000余个;获地区级以上奖项2000余个。二是专业院团成绩斐然。州民族歌舞团为首创作了一大批大型舞台剧目,先后参加国内外大型交流演出1000余场次,参加国家级文艺调演150余场次,近700个专业艺术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建州以来,全州荣获国家级奖项的文艺作品达100余件,剧目《康定情歌的故乡》在“首届世界文化开放发展大会”上获全球最高奖——“世界和平奖”。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健全。建成文化馆19个、图书馆19个、州农牧民演艺中心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25个、村文化活动室1360个。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州县“两馆一站”每年落实资金2176.05万元,免费为群众提供图书文献借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艺术培训、公益讲座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立18支“格桑花”艺术团,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2000场以上,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00余场。三是“康定国际情歌节”、“泸定红樱桃节”、“丹巴嘉绒风情节”“理塘仓央嘉措诗歌节”等传统文化节庆已成为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亮点。

  (四)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一是扶持本土文化骨干企业30余家,打造出民族手工艺产品1000余件。二是建设了“甘孜县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德格康巴文化产业博览园”、“炉霍郎卡杰唐卡基地”、“德格麦宿及白玉河坡民族手工艺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随着文旅融合力度加大,必将产生更大效益。三是创作了《金山银山》、《飞夺泸定桥》、《康定情歌》等一大批优秀商演剧目。四是组织开展文化产品展销活动200余场次,销售各类文化产品数万件,总销售金额突破1000万,获得文化创意奖32项,实现了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10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6000余人,带动2.2万农牧民就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5.15亿元。

  甘孜州广电事业起步于50年代初,其中广播事业起步于1951年, 电视事业起步于1978年。广播电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广,从弱到强,从嘹亮的高音喇叭到小巧的收音机,从山上的转播台到城里的数字电视,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再到新兴媒体,广播电视覆盖从无线到有线再到卫星传输,从模拟到数字再到网络化的发展历程,一声声电波,一寸寸光纤,一段段影像,见证着甘孜70年的变迁和广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壮大。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甘孜州先后实施了“千乡广播电视工程”、“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户户通工程”“州县节目覆盖工程”“制播能力提升工程”等一系列工程,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播由初期单一的有线广播发展到如今多频多点的短波实验台、中波台、调频台,电视从仅有康定杨家山1座开路发射站1套开路电视节目发展到现在的24座无线座有线套以上有线万户卫星直播接收用户、36968套“马背电视”用户能收听收看到50套以上卫星电视节目。州县节目工程的实施,建成了省到州、州至县光纤网络,结束了我州依靠汽车传送新闻的历史,填补了广播电视节目双向传输的空白,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甘孜州加大了媒体融合力度。截止2019年底,全州建成12个县(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和1个州级应急广播平台,2266 套广播村村响让“大喇叭”在村村寨寨响起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255个,全州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82%和97.67%,基本形成了有线、无线、卫星、网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广播电视覆盖和服务体系。

  (二)节目内容不断提质,服务效能不断增强。甘孜州广播电视自办节目于1990年起步,1992年成立电视台,1995年甘孜人民广播电台开播,2000年州广播电视台合并。州台广播自办节目最初每周播出3次,每次仅10分钟,到2020年发展为藏汉双语播出,每日播出节目时长达18个小时,栏目由最初的4个发展到10余个。州台电视自办节目从最初只有1个固定栏目,只有1种语言播出,每周播出2次,每次不足10分钟,仅康定城区收看,到2020年发展为藏汉双语播出,每日播出节目时长达24个小时,20余个特色栏目,新闻综合频道已覆盖全州十八个县(市)及海螺沟景区,同时与18个县(市)台实现了节目互传。栏目不断创新,从单一的新闻到公益广告、专题、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微电影、微视频、微博、抖音等多样的播出,既充分发挥了党政喉舌作用,又极大地丰富了全州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97年以来,我州大力实施了广播电视节目精品战略,每年一小评,两年一大评,促进了节目的创优推新,全州广播电视节目从宣传内容、民族特色、表现形式、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逐年有新突破,先后发行《康巴之舞》、《多彩甘孜》、《文化甘孜》等光碟,有上千件藏汉语影视作品荣获国家、省、州级优秀节目奖项。

  甘孜州文化旅游资源富集,集中了全省50%未开发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且众多世界级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组合好、品质好,是世界旅游组织定义的“中国具有推向世界的自然生态和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指导下,一代代甘孜旅游人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旅游产业从80年代的一纸空白到如今的高速增长,贡嘎雪峰巍然挺拔、稻城亚丁雄奇险峻、海螺沟冰川气势恢宏、甲居藏寨古朴典雅、318国道帧帧如画……圣洁甘孜在人来人往的脚步声里,向每一个来往的游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

  (一)扎实起步,管理规划体系逐步形成。1987年,我州以开发海螺沟旅游为契机,在州建设委员会内设风景名胜旅游科,负责全州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开启了旅游初始发展之路,同年10月,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正式开营,标志着甘孜州正式对外接待游客。1997年州政府组建甘孜州旅游局,次年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甘孜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海螺沟成功创建为全州首个4A级旅游景区。2004年在全省率先完成18个县的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个以省州县旅游规划为基础的规划管理体系基本形成。2008年全州首个机场——康定机场建成通航,2010年,全州接待游客35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13亿元。

  (二)明确目标,开启全域旅游发展新征程。2011年在州第十次党代会上,甘孜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旅游”,把全域旅游定义为“四全”,即:全域资源、全面规划、全境打造、全民参与;2013年出台《实施全域旅游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甘孜州优先发展旅游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着力推动全域旅游从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1076.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7.5亿元,接待人次首次突破一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一百亿。2016年2月甘孜州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州形成了以全域旅游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全域旅游逐渐深入人心,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砥砺奋进,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2016年,国家旅游局批准甘孜州纳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全域旅游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景观全域优化、服务供给全域配套、景区治理全域覆盖、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思路深入人心,按照“三环一带两湿地”的发展格局,全域旅游全速推进。同年,海螺沟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厕所革命十大经典景区;2017年海螺沟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从此打破我州无5A级景区的历史。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2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2亿元,接待人次突破两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两百亿元。2019年,随着三个机场通航、雅康高速贯通、国省干道优化、农村公路畅达,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旅游通达性和便捷性显著提升。稻城县被命名为首批十大天府旅游名县,道孚县八美镇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文旅特色小镇,全年接待游客3316.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6.98亿元,接待人次突破三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三百亿元。

  截止目前,全州A级景区达到67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6个,3A景区50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涉旅个体工商户和企业34232家,占全州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总量的70%以上。接待设施5945家,客房17.83万间,床位26.76万张,含4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3家,星级乡村酒店154户,文化主题酒店12家,民宿达标户564户。

  旅游业不仅是我州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富民产业,清洁产业,是使老百姓充分就业的产业。旅游发展有效助力了精准扶贫。我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直接带动1.8万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804元,助推2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摘帽,创建泸定县、乡城县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1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发展增进了世界对甘孜藏区的认识。通过“圣洁甘孜走进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宣传营销活动、“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系列节会活动以及实施“互联网+”“飞机+”战略,有效推动了甘孜藏区的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进州旅游,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制定《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办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举措,规范资源开发行为,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资源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按照“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的思路,打好生态底色,打造海螺沟、措普沟国家等10个森林公园,白玉拉龙措、巴塘姊妹湖等5个湿地公园。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相信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文化广电旅游系统将开启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州文化广电旅游人将不辱使命,以更加有为的政治担当和职业情怀,拼搏实干,超常付出,为加快建设川西北文游产业带,深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强力打造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星空体育官网,推动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建州70周年以来,在甘孜州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人社厅、就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就业工作落地落实,城乡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州就业形势稳定,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分类施策促进就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4050”、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抓好就业服务,分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载体,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开展岗位推介、实施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岗位等一系列措施,2015年以来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45人,困难人员就业1437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430人,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10533 个,“9+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二、坚持服务大局,深入实施就业扶贫。聚焦“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一人就业”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建立州、县、乡三级联动机制,实施就业扶贫挂图作战。统筹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力量,通过技能培训、岗位推送、开发公益岗位、劳务输出等方式,强力推进就业扶贫,共促进11664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实现贫困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就业扶贫工作得到省厅、国家人社部的肯定。一是夯实数据基础,实施精准帮扶。建立“一库一册六名单”,累计入库农村劳动力5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2.21万人,按季更新基础数据,动态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实施精准就业帮扶。二是注重提能增能,加强技能培训。大力实施“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全覆盖”,围绕市场和全州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拓展培训,大力开展就业率高、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共计培训贫困劳动力54717人;以“培训+输出”的形式,举办扶贫专班189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0144人,并全员推荐就业。三是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就近就业。鼓励企业、专合组织吸纳就业,认定州、县就业扶贫基地56个,发放奖补资金550万元,推选省级就业扶贫基地3个、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6个。在雅砻江上游四县24个乡镇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建设就业扶贫车间2个,共促进3.6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208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创业,带动6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积极对接州内水电、交通、通信、矿产等企业,通过参工参建、调剂岗位吸纳等方式,促进3万余人次贫困劳动力就业。四是破冰劳务输出,搭建就业平台。聚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支援,加强岗位对接,统筹州内外岗位资源,建立“岗位月月送”机制,积极为贫困劳动力推送岗位。举办各类“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136场次,促进11405名贫困劳动力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1171场次。四是积极稳岗固岗,促进持续增收。对输送的务工人员积极开展岗前适应能力提升培训,建立定期走访慰问机制,设立稳岗固岗补贴,为在州外稳定就业的178人发放稳岗固岗补贴107万元;对吸纳甘孜州籍贫困劳动力的州外企业发放用工补贴31.27万元,努力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在外实现稳定就业。五是统筹公益岗位,强化兜底保障。统筹整合人社、林草、交通和水电企业等单位岗位资源,围绕生态保护、社会管理、卫生防疫等工作需要,拓宽岗位开发渠道,累计开发护林员、草管员、保洁员等十大类公益岗位85699个,兜底安置生活最困难、就业能力低的贫困群众85669人次就业。

  三、坚持促进创业,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加大创业平台建设,全州共建设孵化基地9个,评选州级孵化基地4个,省级孵化基地1个。甘孜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互联网+”就业孵化园正在建设中。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巡诊等各类创业活动,成功举办四届“创响甘孜”创新创业大赛和两届贡嘎之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选优秀项目参加省赛,3个项目进入全省决赛前八强。加大资金支持。评选优秀创业典型朗萨青稞酒业、贡嘎宗旅游民居等12个创业典型,发放创业支持资金240万元;开展创业培训184期,培训5504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72万元,累计扶持自主创业1656人,带动就业4968人。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加大创业指导服务,成立创客联盟,鼓励创新创业,助推本土企业茁壮成长,在全州营造勇于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坚持提质增效,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培训载体建设。支持白玉县河坡博嘎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等4个实训基地建设,落实支持资金200万元;启动可供汽修、电工、酒店餐饮服务、民族手工艺等10余个工种开展培训的州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引进成都五月花技师学院,在康定成立分校,已启动招生工作;依托四川省职业技能提升网络培训平台建成甘孜分学院,开设生产制造、餐饮服务等84个专业的课程,动员鼓励企业和劳动者运用线上平台参加技能培训。成功举办四届甘孜州“工匠杯”技能大赛,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省赛和全国“三区三州”技能大赛,并在“三区三州”技能大赛中获得一银两铜的优异成绩。立足实际开展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对接市场需求,结合群众意愿,通过“请进来、送上门、走出去”的方式在各县(市)开办民族手工艺、摩托车维修、中式烹饪等精品示范培训班,在州外开办扶贫专班,共培训71925人次。开展“技能+”拓展培训。针对大多数农牧民群众存在汉语交流障碍、法律意识淡薄、文明礼仪模糊等问题,积极推进“技能+语言”“技能+法律”“技能+文明礼仪等拓展培训,帮助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开展“控辍保学”技能培训。实施16—18周岁未成年劳动力“控辍保学”技能培训行动,2019年“控辍保学”技能培训2130人,开设9个工种51个班;今年计划培训1062人,开设6个工种24个班。

  五、坚持援企稳岗,发挥失业保险功能。不断加强失业保险扩面征收,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截至今年6月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76万人,失业保险费收入达2.97亿元。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监测企业31家,监测岗位5800余个。大力开展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和“展翅行动”,全面落实稳岗返还和技术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发放技术技能提升补贴14.45万元,稳岗返还6168.9万元,惠及403家企业,1.6万余个岗位。今年,面对新冠疫情影响,我州进一步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减免失业保险费1600万元,稳岗返还1936.94万元,涉及企业307户,稳定岗位15649个,其中为14户困难企业返还稳岗补贴1161万元。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也是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承压吃紧的一年。我州将围绕“稳就业、保就业”的部署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决策部署,紧盯形势变化,注重精准施策,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就业,奋力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加积极的力量,为庆祝建州70周年献礼。

  首先,感谢大家对全州科技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建州70年来全州科技事业取得成绩、以及下步甘孜州科技发展的构想。

  解放前,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一穷二白,科技发展几乎为零。当时虽然在康定设立了一个农业改进所,在道孚八美办了一个垦牧场,但两个单位仅有几名技术人员,无任何实验设备,更谈不上有科研成果。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食不裹腹;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畜牧业生产也十分落后,草场退化,“三害”(牛瘟、毛虫、地鼠)横行,牲畜疫病肆虐,大批牲畜“秋肥、冬瘦、春死亡”现象十分普遍。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全州科技工作立足“研发、转化、普及”,通过科技研发夯基础、成果转化扩规模、科技普及强素质,我州科学技术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和进步。科技队伍发展壮大,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科技队伍,2019年末,全州仅农牧科技人员就达2304人。其中,高级职称173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中级职称293人,占比12.72%。有独立科研机构5个,职工305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藏族传统文化、艺术、农、牧、林、矿、水电、农机、医药卫生、气象、地震、计量、通讯、广播电视、交通、建筑、国土等先进实用技术广泛应用推广。截止2019年末,全州共取得各项科研成果278项。其中,1950至1990年40年间共获得科技成果159项;1991至2019年获得科技进步奖119项。

  建州70年来,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甘孜州科技事业迅猛发展。主要取得以下成果:一是高新科技实现零突破。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拥有“最高的高能伽马射线探测灵敏度、最灵敏的甚高能伽马射线巡天探测、最宽广的宇宙线能量测量范围”三个世界第一,领跑国际天文科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继南美的极高能宇宙线观测站、南极的中微子天文观测站、欧洲的伽马天文观测站之后的第四个宇宙线研究中心;建成“千里眼”——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川数据与应用中心甘孜分中心,有效支撑全州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抢险救灾、资源调查、环境保护、草原确权、精准扶贫等重大领域应用需求;康定蓝逸、雪域俄色公司相继成功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农业科技结出硕果。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青稞原种基地、藏区最大的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全省最大的青稞生产基地及四川青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了康青8号、9号,康麦8号,川芋117、川芋802等农业新品种和“H2048老芒麦”牧草新品种。州林科所与成都科分院共同完成的芒苞草科研究,改写了世界植物学100多年无新科发现的历史。通过《藏鸡孵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引导乡城县开展藏鸡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孵化成活率由7%提升到75%,辐射带动农户1400户,实现户均增收3700元。不但将藏鸡蛋价格做到了35元一枚,开发出了一套新的营销模式,创造了一个鲜活的雪域高原干热河谷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典型样本”,在藏区逐步实现农牧民群众“租地拿租金、打工领工资、土地入股分红利”的三重增收效果,乡城基地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藏鸡保种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甘孜州牲畜养殖实用技术组装示范推广,优选组合包括草原建设、畜禽饲养、疫病防控等11项实用技术,在全州13个县、94个乡镇、1543家农户推广应用,实现年创经济效益2000万元。组装配套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项目》在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建设2000亩青稞综合基地。集成示范和推广了青稞良种、药剂拌种、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化学和物理防治病虫害、农业机械等系列农业科技成果,实现了“良种、良法、良机、良壤、良制”五良配套。重点突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通过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不断提升农牧民科技素质,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机制的规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方面:与省农科院、西南民大、川农大、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农大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科技合作,有力推进了我州“中国松茸之乡”品牌的取得、食用菌产业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截止目前,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省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24个面积1万亩,引进新品种13个,推广新技术23个,开发新产品11个,示范带动52个贫困村987户贫困户3636人增收;建成“四川科技扶贫在线个,构建“互联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技术咨询服务3.1万次,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收获“真金白银”。三是民生社会科技得到拓展,州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四川省包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信息服务民生领域不断延伸,州科信所成功研发了《县域应对“新冠”疫情摸排信息化平台》,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科技与中藏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建成“泸定波棱瓜、丹巴羌活、稻城川黄芪、德格藏药”等中藏药材种植基地3.6万亩,成功研制出“仁青佐塔”系列、“然降多吉胶囊”“德格宗萨藏药”等藏医药品牌13个,科学技术正在帮助中藏医药产业实现由传统走向现代,并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70年励精图治。纵观甘孜州科学技术发展的过去和现在,我州的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还不够,县域科技发展参差不齐。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自立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改进和加强科技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实施“科创甘孜”行动,高标准规划建设州科技馆,全力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努力提升农牧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十四五期,要进一步围绕基础科技研究、民生科技等领域做文章,组织实施青稞、牦牛、中藏医药、野生菌、高原水果等关键技术攻关,力争突破一批瓶颈技术,开展一批应用示范,实施一批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推广一批农业科技转化成果,创建一批国家或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增添新动能。

  70载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建州以来,甘孜民政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民政系统深入践行“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地履行了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在城乡低保方面,1997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2005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城市低保人数由建制初期的529人增加到目前的9299人,农村低保人数由建制初期的584人增加到目前的153103人。年资金投入量由最初的百余万元增长到5亿余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由最初的80元/月、20.8元/月提高到590元/月、390元/月。为切实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工作,打造“阳光低保、廉洁低保”,近年来全州上下扎实开展城乡低保治理,全州城乡低保对象通过精准识别、精准认定、动态管理后由28万余人减少到目前的16万余人,对象精准度得到全面提升,“轮流保、平均保、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和精准兜底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州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24万人,占到全州总人口的14.8%;今年1至7月已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5亿元。在脱贫攻坚方面,推动落实“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加强与扶贫部门衔接,推动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衔接,2017年全面实现农村低保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390元/月,与省发布低限持平且高于国定扶贫线。全面开展兜底脱贫对象规范认定和复核统计工作,目前全州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低保对象78265人。通过这项制度,“兜”住了最困难群体,“保”住了最基本生活,确保每一个贫困人口都不在小康路上掉队星空体育官网。在特困供养方面,2006年建立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2017年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目前全州共保障人员9072名,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3倍执行。目前,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767元/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507元/月。

  (二)困难群体保障更加全面。流浪乞讨、孤残儿童、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流浪乞讨救助方面,自愿救助的救助管理制度取代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全州救助管理机构扎实开展护送返乡等工作,寒冬送温暖等人性化服务常态化开展。近三年年均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355人次,支出救助资金391.76万元。儿童福利方面,投资5000余万元新建康北、康南两所儿童福利院并改造提升州儿童福利院,推动了孤儿区域性养育工作。机构养育孤儿和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400元和900元,惠及全州1327名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各类困境儿童都纳入了各类保障范围。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在乡镇设立儿童督导员、各村(社区)设立儿童福利主任;2012年起,开展“爱心帮扶”活动,落实了领导干部与孤儿“一对一”结对帮扶。残疾人保障方面,自2016年起,我州全面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困难残疾人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10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为一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80元,二级50元,切实保障了残疾人的生存权。

  (一)养老服务明显提升。2012年,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到位基础上,州财政每年按全州老年人口总数每人2元的标准将老龄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预算安排了350万元用于敬老院建设和维护补助,安排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州本级福彩公益金每年数百万元。近年来积极争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共5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社会福利院)30多个,建成了道孚县社会福利中心、乡城县中心敬老院等一批设计规范、设施齐全、功能齐备、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养老院,新增和改造养老床位4000多张,新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7个,新增日间照料床位400多张,农村幸福院(老年活动中心)244个,全州养老机构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差到优的巨大转变。2017年以来,又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养老机构消防和适老化改造,落实1500多万元用于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建立完善了养老机构责任保险、高龄老人津贴等制度,各类老年对象享受了改革发展成果。

  (二)社会事务取得突破。殡葬事务实现标准化服务。全州已建并正常运行殡仪馆2所,正在建设殡仪馆2所。2012年至2015年,投入1200万元对康定殡仪馆进行改扩建,实现标准化服务,年火化量300余具遗体。推进实施绿色惠民殡葬政策,每具遗体减免或补贴基本殡葬服务费用600元。州政府印发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天葬事务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天葬场(台)的管理,全州19个天葬场(台)年天葬6500余具尸体。开展文明治丧专项整治,群众治丧环境明显改善,殡葬服务更加便捷。婚姻登记实现数字化改革。2016年起,全面停止了乡镇手工操作办理婚姻登记,取消了325个乡镇婚姻登记处,全州保留县级婚姻登记机构18个,设施设备基本齐全,开展实时联网登记,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从2018年起全面取消了证件工本费。实行了婚姻登记流动办理,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基层自治基础明显巩固。先后完成了十届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第十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参选率达98.8%,一次性选举成功率98%,均创历史新高。近年来落实资金5500余万,用于80个城乡基层社区建设项目,有序推动了基层社区建设。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民监督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全面建立。完成了全州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州行政村由2679个减到2181个,减少498个、减幅18.59%,实现了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实力调强、队伍调活、治理调实目标。

  (二)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全州依法登记注册社会组织322个,涉及到金融、文化、卫生、体育、农业、扶贫、慈善事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完成了7个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工作,社会组织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扎实开展,成立了甘孜州社会组织第二综合委员会。依法开展对民间组织登记备案和年检工作,变更社会组织36个,清理注销“僵尸组织”34个。对接落实全省性社会组织参与我州18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落实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

  (三)行政区划调整明显优化。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县、乡两级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全州行政区划设置。先后撤销了乾宁县、邓柯县、义敦县,康定于2015年成功撤县设市。特别是2019年实施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全州乡镇(街道)数由325减少到289个(由252乡、71镇、2街道办调整为177乡、110镇、2街道办),县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构建起了县域内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共采集地名词条4.3万条。完成了省、州、县、乡四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行政区域界线得到法定,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建州以来,民政部门的救灾救济、双拥优抚、安置军休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建州70年以来,医疗保障事业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整合、逐步完善、全面保障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硕果。

  1950年到2001年,囿于财力和保障水平,全国医疗保障较为薄弱,制度尚不完善,仅有国家公职人员享有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待遇。随着财力增长和改革推进,2001年,甘孜州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州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启动,同年,取消原公费医疗,启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2005年甘孜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8年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11年,我州在全国藏区率先整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实施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013年,作为四川省首批地区,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2019年按照机构改革要求,甘孜州医疗保障局正式成立,整合了过去由多个部门管理的多种医疗保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职工医疗补助、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补充,覆盖全州各类社会群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费率、统一待遇、统一经办的州级统筹模式。全州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启动之初的8000人扩大到目前的104.93万人,参保率达到98.93%,全民医保格局已基本形成。

  医保基金启动之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年征收额仅有6,000万元,2019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年征收额达到81,744.87万元,比启动之初增长了13.63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提高到每人每年520元,个人缴费达到每人每年250元。2019年全州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 1.15亿元,享受待遇人数达362,839人。2019年全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年征缴额已达到6.6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0.9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存5.46亿元。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时,基金对参保人员年最高支付限额只有3.5万元,加上补充医疗保险5万元,年最高保障水平也达不到10万元。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对参保人员年最高支付限额已达到25万元(各险种年最高支付限额已达到52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5万元,报销比例分别先后提高了10%至30%,城镇职工总体报销水平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总体报销水平达到60%以上,困难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总体报销水平达到90%左右。

  同时,把强化医保基金安全作为重点工作,组织开展集中宣传、出台举报奖励办法、建立基金监管联动机制、开展医保基金专项治理,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初步构建起“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社会共识。近两年全州共计查处违规定点医药机构 186 家,挽回医保基金损失达 645.32万元。医保基金的保障能力、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的显著提高让广大参保人员得到了实惠。

  以往参保群众跨县、州、省就医,都需要先垫付费用,再回参保地手工结算。报账往返奔波累、报销周期长、垫付资金压力大等问题,是众多参保患者就医时的痛点。为解决这一痛点,我州启动实施信息化建设及医保基金州级统筹,2010年实现城镇职工州内跨县医院直接联网结算,2014年实现城乡居民州内跨县医院直接联网结算,2010年实现了州外异地医院直接联网结算。2014年9月启动实施异地就医结算工作,首批接入省级结算平台,2017年5月接入国家平台。截止目前,全州接入国家平台医院36家、全省联网住院结算医院39家、全省联网门特结算医院15家、全省普通门诊个人帐户刷卡直接结算医院21家,全省个人帐户购药刷卡直接结算药店34家。同时,着力提升经办服务质量,规范经办服务,提升经办服务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序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全覆盖,极大地缓解了参保人员“垫支”和“跑腿”的困难。全面落地实施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耗材加成工作,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推进高值耗材改革。制定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申报经办流程,规范了项目价格申报。27家州级和县级医疗机构实行了付费总额控制管理,二级以上23家公立医院实行了102个病种的按病种收付费工作。糖尿病、高血压、肺结核门诊用药和35种民族医疗(藏医)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全州各级医保经办机构与409家医院、399家药店(诊所)签订了协议,协议签订率达100%。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专利药品售价昂贵,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州将136种国家谈判高值药品纳入报销范围,新增谈判药品平均价格降幅为60.7%,报销比例提高了10%,最高报销金额增加了3万元,极大减轻了重病患者的个人负担。2019年我州启动实施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首批将25个中选品种药品平均降幅66%,最高降幅达到98%。截止目前在我州落地实施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药品以增加到57种,有效减轻了老百姓医药费用负担。

  70年发展出硕果,70年腾飞铸辉煌。70年来,甘孜州实现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疗保障的平稳过渡,建立起了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70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甘孜州医疗保障工作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把握“保基本、可持续、全覆盖”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两个原则,倾情打造“平安、暖心、高效、智慧、阳光”甘孜医保,在雪域高原为甘孜各族儿女幸福小康构筑起生命和健康的保护屏障。

×

扫一扫关注 集团官方微信